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4日电(李馨怡)近日,福州大学“筑梦星河十二载,不忘初心赴未来”实践队“七彩假期”夏令营开营仪式在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顺利举行。
今年是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教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来到这所特教学校的第12年。据统计,两所学校密切合作,十余年来已累计443名福州大学青年志愿者们爱心接力,陪伴这里的特殊儿童快乐成长。
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是该团队服务时间最长的一个服务地,学校优化办学模式、延伸职业教育、提供就业机会,被授予“福建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2017年被省教工委、教育厅、共青团福建省委联合定为“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从2012年6月起,这支志愿团队坚持“党建引领,校校共建”合作助残理念,由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就业帮扶三方面展开,已连续11年来到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常态化志愿帮扶。至今,累计服务特殊儿童509名,解决了327名特殊青年的就业问题。
志愿服务,展现青年精神风尚
“我们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国情;调研需求,培养责任意识;结合实际,解决社会困难。”团队指导老师张炎琳说。
十一年来,从简单的暑期支教,到提出职业技能培训,到如今的常态化志愿服务帮扶,该团队联合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每年的暑期开展为期两周的“七彩假期”夏令营活动,定期展开常态化回访,分阶段进行课程培训。
第一阶段结合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知识,为1-3年级学生开设类似插画师、收纳师等职业启蒙课程,广泛体验、拓展兴趣;第二阶段邀请福州大学心理系的老师,为4-7年级学生带来职业性格探索课程,精准定位、兴趣探索;第三阶段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导师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为7-9年级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服务过程中团队不断了解帮扶主体需求,致力做到方案合实际,帮扶要实用,服务到实处,连续两年获得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实施团队。
就业帮扶,提出“1+4+N”公益新模式
“很幸运可以遇到各位哥哥姐姐们,你们的陪伴和努力让我可以更加自信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据采访,今年20岁的王晓宇是一名二级听力障碍者,同时也是融特石艺厂的一名雕刻师,他九岁时来到特殊教育学校,在团队的帮扶下,他找到了雕刻这一职业兴趣,在专家导师的指导下,如今已顺利就业,月收入过万。
“从关进家门到收入过万,王晓宇只是我们众多帮扶对象之中的一个缩影。”据张炎琳介绍,团队提出“1+4+N”公益新模式,以一套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一谈二看三改四体验”就业帮扶四步走,为特殊群体创造N种就业可能:“一谈”为团队与政府、企业谈合作,打通特殊群体就业绿色通道;“二看”为团队访企拓岗,了解需求,建立合适的人才库、岗位库,库库匹配;“三改”为团队引入残疾群体专用工具、专用安保系统、专用通道等打造残健共融就业环境;“四体验”为团队定期收集特殊群体就业体验反馈,针对反馈的问题与企业洽谈改善。
团队第十二届队长余楚凡介绍,服务模式的创新,助力特教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由11%增长至65%,平均薪资可达4000余元。十余年来,团队收到了1000余封的家长与就业青年的感谢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我们与特教学校一起,用爱托举起特殊儿童的梦想,努力为特殊群体创造一个开放又融合的环境。”张炎琳说。(完)
中国新闻网:http://www.fj.chinanews.com.cn/news/2023/2023-08-04/529937.html